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 >

咖啡陷“致癌物”无妄之灾? 饮品成分公开叩响“健康之门”

时间:2024-01-30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消费日报网讯 (记者 卢岳   实习记者 王鑫坤 )不久前,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福州市消委会”)发布了《2023现制咖啡比较试验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实习记者 王鑫坤)不久前,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福州市消委会”)发布了《2023现制咖啡比较试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对瑞幸、星巴克、COTTI COFFEE等20个主流咖啡品牌的59款现制现售咖啡开展了比较试验,样品基本涵盖市面在售的现制现售咖啡产品。试验结果显示,受测样本中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报告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大众就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是否致癌、每日应摄入量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记者观察到,目前快餐式咖啡、果茶、奶茶等诸多热门饮品的配料和成分表并未展示在其外包装以及店内产品简介当中,“丙烯酰胺”“阿斯巴甜”等成分的含量消费者便无从得知。以消费者健康为出发点,商家是否应当公开其饮品的配料及成分表?若因饮品未公开成分而导致健康问题,又应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呢?

微信图片_20231219103316.jpg

  咖啡“致癌物”惹争议 “健康之问”引关注

  记者获悉,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发文指出,咖啡豆经过烘烤才会有较大的香气,烘烤的过程难以避免会产生“丙烯酰胺”。据了解,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四类致癌物中,“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也就是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但对人致癌作用证据不足。

  “300ml的黑咖啡含有大概0.45微克,而成年人的日常耐受大概是185微克,所以客人只要每天不喝大概400杯咖啡就问题。”jamaica blue mountain 蓝山咖啡品牌经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暂未对咖啡中丙烯酰胺有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针对上述咖啡均检测出“丙烯酰胺”的问题,瑞幸、星巴克、库迪咖啡等均表示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福州市消委会也回应称,希望推动相关部门制定丙烯酰胺相关标准,促进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记者观察到,虽然“丙烯酰胺”的舆论热议已告一段落,但其影响仍在继续。“由于原料被发现是“致癌物”,肯定会产生消费者心理的恐慌,确实会对企业的品牌和产品产生影响。”品牌管理专家伍岱麒谈到。

  “检测出“致癌物”让我心有余悸,而报告中提到的其他成分问题也让我很在意。”消费者孙美华告诉记者。

  “丙烯酰胺”非例外 饮品成分需重视

  报告中提到,除了“丙烯酰胺”,各家受检产品也在能量、糖分、咖啡因等项目的检测中展现出较大差异,应当引起消费者关注。除了咖啡以外,近年来无糖饮品的健康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先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就“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发布评估报告,并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B类致癌物。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丙烯酰胺”“阿斯巴甜”的评级考虑的是“证明某种东西致癌的证据强度”,仅涉及可能性,和摄入剂量无关。然而,在“致癌”方面证据不足,并不意味着其对健康无害。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胺酸,如果被苯丙酮尿症(PKU)患者使用,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记者看到,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丙烯酰胺”,如今的大部分食品、饮料产品都会加入“阿斯巴甜”等食品添加剂,为保证产品口感同时维持较长时间的储存,但部分成分对于健康的危害程度却仍未可知。“看了各种科普文章后还是很担心,不清楚日后这些饮品会不会检测出其他威胁健康的成分。”孙美华表示。

  近期,福州市消委会在官方微信里称,比较试验之所以将丙烯酰胺列为检测项目,旨在通过宣传普及咖啡及其制品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风险并客观理性看待,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饮品成分应公开 触及健康可维权

  “年轻人对于饮品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各种饮品应运而生。一些商家可能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低质量或有害原料,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了四款知名饮品,发现其配料及成分表并未展示在包装及店家相关产品简介当中,取而代之的吸引人的图案装饰和一些简单堆砌的原料说明。“虽然未有明确规定饮品必须公开成分表和配料表,但这一要求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精神。”行业人士表示,为了保障饮品安全,市场管理部门应该严加监管,要求不同饮品的配料表及成分表公开展示于显眼的位置。

  对于消费者因饮品未公开成分而导致的健康问题,记者了解到,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维权:向商家协商解决问题,要求赔偿损失;如果商家不同意赔偿,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仍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委托律师起诉商家,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赔偿损失。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快餐饮品的健康问题,有很多店家也在宣传时强调“健康”概念。“这种趋势有利于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但是,这种宣传是没有依据和经过实践论证的,存在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林先平认为,仅凭宣传不能完全保证产品的健康品质,还需加强对饮品行业的监管。同时,消费者在选择饮品时,也应结合自身需求和健康状况,审慎挑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