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围观完教育部部长讲话,大家真的读懂了吗?

时间:2018-07-17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全文 3964 字 ,预计阅读 6 分钟 最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的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已引发广泛热议。 本文将立足教育部部长成都

全文3964,预计阅读6分钟

最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的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已引发广泛热议。

本文将立足教育部部长成都会议讲话的主体内容,再议“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教育命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近期提出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等言论已经引起广泛热议。

由此诞生的众多评论文章中,有为大学生“鸣不平”的声音,也不乏为“大学生增负”鼓掌称快者;有剖析如何提升大学学业挑战度之文,亦有深入反思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之作。

百家争鸣,各有所持,本文将立足陈宝生上述讲话的主体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再议这一话题。

各大媒体关注大学生增负话题(来源: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01

还原讲话语境

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为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专门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提出了“四个回归”,即高校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

近期舆论热议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大学生合理增负”等言论,正是源于陈宝生部长对“回归常识”这一内容的阐释。

他说:“回归常识,就是要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

在阐述“回归常识”时,陈宝生特别强调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有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习发展研究和全美大学生学习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对大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通过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引自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从既有的评论文章看,各有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或许从各自的角度而言,皆有理有据。

然而,我们不宜仅仅从几篇吸人眼球的新闻稿出发,去简单理解讲话愿意,这样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诚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考试和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业成绩和课程考试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维度,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因此,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学习时间分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则用较为夸张的对比性语言揭示了这种反差

将这10个字列入新闻标题,确实可以引入关注,但仅抓住这10个字理解这段会议讲话的核心内容,显然有失偏颇。

如果我们结合这篇讲话的上下文去认真思考和分析的话,就能发现,这10个字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从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到“四个回归”,再到落实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使命,这段讲话实则句句直指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问题

陈宝生资料图(来源:澎湃新闻)

02

大学“水课”为何这么多?

我国本科教育的制度问题并不算少,课程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对此,陈宝生也在讲话中通过“水课”“金课”的形象比喻,快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灌水”本是网络语言,大体源自菜场小贩的行为,比如给猪肉“注水”等投机取巧、没有质量保证的售卖行为。

对应到“水课”,实则指的是没有营养和内容的高校课程。

虽然形象通俗的比喻让大众很容易理解这一教育现象,但是其背后反映的高校课程设置问题却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反思的:

为什么当下我国高校“水课”众多?

如何才能把高校的“水课”变成“金课”?

具体而言,本文认为阻碍大学“水课”变为“金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内容陈旧过时,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略显僵化,专业课程课表长期保持不变,课程内容也不作更新。

尽管多年来沉淀的课程体系值得被传承和保留,但大学毕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是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高校更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修正课程体系,逐渐淘汰陈旧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和知识,将大学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将真正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知识和课程提供给学生。

高校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少,授课能力不足

一方面,较重的科研负担使得不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教学之中,在备课、课堂互动、给学生及时反馈等环节,很多教师往往准备不充分,甚至忽视或无暇顾及其中的一些重要教学环节,导致课程授课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队伍和教师队伍重叠严重,我国众多高校、包括很多知名学府在内,尽管拥有实力超群的科研团队,然而这些在科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教师,未必适合或有充足能力驾驭高校的教学工作。

再有才干的人去做自己不适合的事情,也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实行高校教师分序列管理的政策是合理的。

我们期待,高校能够真正关注课程质量和授课质量,让最适合的人从事最适合的工作

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来源:新浪新闻)

高校的课程评价标准设置不尽合理

由“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所引发的“大学生学业过于轻松”的论调,尽管片面,且引起诸多反驳与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现象绝非个案。

起码,不论是社会舆论对于高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质疑和担忧,还是“清考”现象的长期存在,都不是空穴来风。

应该说,通过高考的层层筛选,进入大学的学子尚需得到进一步的历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帮助、督促学生成长。

而目前,高校里不少课程的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区分度低,导致学生的学业努力难以在课程评价中得到合理体现,因此,高校还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质量的人才。

背景资料

“清考”指一门课程结业时,学生不仅没有通过期末考试,连补考也没有通过,但学校又不允许他(她)重修,或者重修考试也没有通过,就在毕业前,给这些学生再安排一次考试机会。

目前,不少高校碍于学生人情和自身声誉,往往通过“清考”,解决学业成绩“不合格”毕业生的毕业问题。

高校学生在相应课程学习上投入不足

修读课程数量较多、但学习深度和难度不足,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一大症结。

在不少大学,同学们每学期往往需要修读近10门乃至更多数量的课程,这让他们难有充足的精力在所学课程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

大家学得“多而不精、杂而不深”,难以深刻体会到所学课程的核心和本质精华所在。

因而,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压缩专业核心课程数量,给学生腾出更多精力,让他们得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扩充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意识和通识能力。

在缩减课程、学分总量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开始提升课程难度和挑战度,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来源:清华新闻网)

03

中学生是否玩命?

大学生是否轻松?

对于“中学生是否‘玩命’”和“大学生是否‘轻松’”这两个命题,我们不可一概而论。

中学和大学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个体的成长选择上,本就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在中学阶段尚未成年,经历的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也相对单纯和简单,他们的学习生活主要围绕着高考这一根“指挥棒”来不停运转,生怕将来因为一分之差就无法进入理想学府,于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提前学完高中知识,专门投入几个月时间进行多轮复习。这让“玩命的中学”这一比喻有其合理性。

然而,大学生也并非没有压力,不用“玩命”。如果说中学生主要面对升学压力,那么大学生承担的则是学业就业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压力。

从学业角度而言,与中学相比,大学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深度要求都要更高些,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成倍增加的。但大学生活又比高中生活更加灵活、自主,除了学习外,还有其他诱惑可能让学生分心。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达到学业要求,将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大考验。

从就业角度而言,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同学们又要面临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要想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他们就必须在求学过程中给自己加压,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适应时代快速变化的岗位需求。

从社会角度而言,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从待人接物的方式,到为人处世的习惯,他们都要逐渐成熟。“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身平。”大学带给他们的蜕变,绝不仅限于知识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积累与沉淀。

正因为中学和大学教育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所以不论给中学生合理减负,还是给大学生合理增负,我们都须注意,应该保持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

中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减轻中学生身上来自学业和考试的过重负担,但也应注意,渐渐加强中学生与校园外社会生活的关联。

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早已改变了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种信息已经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

对中学而言,要做的不是用更多的试卷和题目来挤占同学们与外界接触的时间,而应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提升他们筛选、分辨信息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同时,大学生也应合理增负。

给大学生增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内在呼吁与诉求,国家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这些品质,才是对大学生“增负”的诠释,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对高校改革提出的要求。

大学生“增负”,增加的是对专业学习的深入求索,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训练,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绝不是简单的延长学习时间、提升课程难度、提升毕业压力那么简单。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石琬若

一读EDU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一读EDU微信公众号(微信ID:yidu_edu)查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