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时间:2018-11-13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旧址迁往西郊燕园,这是北大继抗战时期播迁大西南与清华、南开合称“西南联合大学”之后的又一次大播迁,是北大校史上的一次转折点,是孕育“新北大”

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旧址迁往西郊燕园,这是北大继抗战时期播迁大西南与清华、南开合称“西南联合大学”之后的又一次大播迁,是北大校史上的一次转折点,是孕育“新北大”的新摇篮。

燕园湖光塔影,景色宜人。宫近接,讲舍遥分,钟亭与岛亭相望,南阁与北阁(又称“姊妹阁”)对峙。榆梅放香,柳吐新丝,万卉竞秀,春光旖旎。

著名东方学家、散文家季羡林教授曾经写过《春满燕园》一文热烈歌颂“繁花满校,一片锦乡”,“万紫千红,春色满园”,使人神往,使人陶醉!接着,他又在《春归燕园》一文中满怀激情地讴歌道:“一年四季,季季皆春。它是比春天更加春天的春天。它的踪迹将印在湖光塔影里,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将是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他的文章在我的思想上也引起共鸣:但愿春常在,永驻我心头。无边春色来天地!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李志敏题北京大学校训(学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燕园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学术文化和书画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书画艺术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株奇葩。正像当年蔡先生长北大时一样,今天北大全校上下从学校领导到师生员工对书画艺术都十分重视。1979年春,在赵宝煦、李志敏、张振国三教授发起和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燕园书画会”应运而生。令人感念不忘的是:赵、张两教授在书画会成立后,功成身退,对燕园书画事业继续给予关怀和帮助:张副校长也是自始至终给予亲切关怀和支持。

首任会长李志敏教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率燕园诸君子乘时崛起,泼墨挥毫,直抒胸臆。绍先贤遗绪,振往昔雄风。弓如满月,方兴未艾。此外,相继成立的社团尚有:学生书法社、研究生未名书画社、老年书画协会以及美术社、摄影会、合唱团⋯⋯等,春风骀荡,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不减当年。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李志敏书法

李氏,中州南阳人也,曾自钤其印曰:“南阳李氏。”幼年慕卧龙之高风、沐右军之遗泽,可见其志趣之高洁,寄托之遥深。工书善画,造诣精湛。刻苦临池,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书法既雄且媚,方圆兼备,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他的狂草深得张长史真髓。神采飞扬、挥洒自如,有大家气象。运笔如行云流水,信笔写来,大小由之,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纵笔如飞,或狂飚惊落,或戛然而止,或蕴藉含蓄,翁郁朦胧,元气淋漓,冥渺难寻,幽深莫测。正如《宣和书谱》所称“狂客风流,落笔精绝”。志敏尤善布局,任意剪裁,修短合宜,堪称谋篇布局之高手。人们常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李氏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谚曰:“真积力久”、“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揆诸梅氏李氏,洵非虚语。他的墨迹富于朦胧感,正像当代已故著名书家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诸先生的作品一样,既有飘然出尘之态,复有云海氵翁郁之象,启人遐思、引人入胜。他的遗著《书论》,高屋建瓴,洞幽察玄,既富哲理,又多妙思,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功底深厚,不同凡响。近获505中国文化奖(第二届特别获奖著作)。他的另一遗著《草论》立论精绝,正在付梓中。两论堪称姊妹篇,皆书坛瑰宝也。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李志敏书法

李氏上承沈尹默遗绪,思有所发扬光大:下启燕园之新秀、务求其根深叶茂。取精用弘,任重道远。德、艺、论俱佳,冠绝燕园,不愧为沈尹默以后的后继者。尤其可贵的是:人品高洁,自律甚严,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矜己之长,不掠人之美,为我燕园书画会树立良好“书风”、“会风”,令人钦迟。年近古稀,人书俱老,优游涵咏,臻入化境。方冀其含英咀华,养气蓄势,挥龙椽巨笔、骋不羁之材、创神品佳构。孰料苍天不仁,二竖肆虐,夺我俊材硕彦,戕我良友知音,不幸于1994年4月溘然病逝。忍看老成凋谢,柱折梁摧,诚书坛一大损失也。

北大教授中第一批参加中国书协者,计有:李志敏、金开诚、杨辛、陈玉龙四人。李氏成就,具见前述,不赘谈。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李志敏狂草

金开诚、王岳川两教授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主旨宏远、博大浩瀚,全方位地回顾历代书史,对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的历史形态、现实意义以及未来走向等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深得书法界的好评。此洋洋巨著,最近亦获505中国文化奖(第二届特别获奖著作),与李氏《书论》双双入选,为燕园增光。

杨辛教授《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集》亦属呕心沥血之作。杨氏爱泰山,学泰山、写泰山,锲而不舍,一往情深,几乎入迷,拾级攀登,近二十次,艰苦卓绝,世所罕见。杨氏耕耘至勤,探索至深,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憬慕。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李志敏狂草

笔者谨随燕园诸君子之后,切磋求教,获益匪浅。勉效谢赫《六法》,习作《书法五感》。此文原收入拙著《中国书法艺术》一书中,去年又被选登于《中国书法》1996年第5期,深受书法界重视,亦可谓愚者千虑之一得,差堪自慰耳。近二十年来,我与燕园诸书友同好,相互切磋,相濡以沫,惠我良深,贶我独厚,喜有寸进。翰墨结缘,以文会友,耿耿此情,历久弥笃。

李志敏会长去世后,由罗荣渠教授暂代会长。罗氏工书善画,博学多才,思路开阔,著作宏富,正欲出任会长,不幸因心脏病猝发辞世。我会连损两大梁柱,惜哉!恸哉!罗荣渠与葛路是北大第二批参加中国书协的两位教授。葛氏书画兼通,美学造诣亦深。书画会中擅长书画者仍大有人在,因限于篇幅,恕不能一一缕述。

李、罗两教授相继辞世后,“燕园书画会”择定于1996年6月27日改组为“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归属于艺术教育委员会。是日也,天公作美,雨后天晴,一扫几年来之阴霾与低沉。新老会员欢聚一堂,同声赞美此次盛会为燕园书画事业之“中兴会”。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无限振奋。笔者德薄能鲜,以75岁衰迈老翁,承蒙诸书友画友不弃,推举为书画协会会长,深觉惶悚。今后自当勉随诸君子之后为发展燕园书画事业,迎接百年校庆,催发“东风第三枝”竭尽棉薄,庶几不负师友生之期望。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陈玉龙书法

北大学生中亦不乏高手。1982年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我校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两名:

曹宝麟,一等奖获得者。中文系七八级研究生,王力教授高足。初临颜柳赵诸体及魏碑等,后又师法苏(轼)米(芾)法书。对米字用力尤勤,深得其真髓,几可乱真。书法潇洒流畅,清峻遒劲,善诗能画,治印亦佳。如今,执教岭南,蜚声遐迩。

白谦慎,一等奖获得者。国际政治系七八级学生,学生书法社副社长。先后得王弘之先生、金元章先生及书法家章汝诸先生指导,复专攻小楷大有长进。书法工整、秀逸。对篆刻、书论均有一定研究。现旅美深造,在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攻读博士学位。近作《书法研究方法刍议》切中当代书法研究时弊,富于创见,颇具说服力。

华人德,三等奖获得者。图书馆学系七八级学生,学生书法社社长。自幼刻苦临池,从未稍懈。曾临摹颜柳赵诸体,并上溯汉魏碑刻,功力深厚。又得书法家王能父、沙曼翁指导,大有进境。书法苍劲、朴茂、古雅。善赋诗,能绘画、兼治印,对书法史及碑版学的研究颇有心得,驰名江南。现为江苏省书坛的中坚力量。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陈玉龙书法

张辛,三等奖获得者。历史系七八级学生,毕业后留校继续深造,先后攻读考古学系硕士、博士学位,学术造诣湛深。工隶行。行书接受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影响,并糅以郑板桥的笔法意趣。用甲骨文、金文书写作品或入印,可谓别开生面。近年来,对书论研究甚有心得,书法教学效果亦佳,为当今书坛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

以上四位同学近年来在书艺、书论方面俱有长足进步,功底深厚,成绩斐然。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为燕园书画事业可靠的后继者和弘扬者。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国书协,刚好与上述四位老师相呼应。形成第二梯队,深庆后继有人。没有临池苦,哪有腕生香?他们的同特点是:勤学苦练,锲而不舍,转益多师,融为一体。学古人时贤笔意,但不失自家面貌。

此外,北大还先后举办了好几次书画培训班,培育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骨干。收效甚宏。其中有些佼佼者,如今驰名书坛画苑、生气勃勃、大有作为,从而壮大了祖国书画艺术的队伍。

1979年燕园书画会成立伊始,欣逢建国30周年大庆。书画会深入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举办空前未有的大型书画展,展出作品近两百幅。题材丰富新颖,风格多种多样,真草隶篆俱全。国画、水彩画、钢笔画、蜡笔画齐备。人物栩栩如生,山水、花卉、松竹、草虫、鸟鱼跃然纸上,生机盎然。此外,还有篆刻、木刻以及精致的工艺品等。从学校领导、80多岁的老教授到十几岁的北大附中学生、青年汽车司机、幼儿园老师都送来作品参展。展品丰富多彩,盛况空前。“积之既久其发必速。”说明群众中有巨大的潜力和积极性。这次展览,可以说是一次生动的检阅和难得的雅集,将在北大书画活动史上留下珍贵的一页。

书法大家陈玉龙: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二枝!

欧阳中石与陈玉龙

综上所述各方面总的成果,较之前期,似未遑多让,且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充分说明,北大书画事业传灯不息,后继有人。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以82岁高龄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书画展。参观后还亲笔题诗赠送给笔者致贺。诗曰:

琳琅满目诗书画 庆祝新华三十周

行看大鸟垂天翼 扇起东风拂九州

朱老诗中所赞美的“东风”,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朱老的诗,又与上述郭老的诗先后呼应,正好是“东风又一枝”最好的赞歌和总结。笔者愧不能赞一辞。(作者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