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大家关注 | 任翔 剑男: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时间:2019-03-15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本文约55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那么,如何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使其既符合语

本文约5500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那么,如何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使其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先导,加强语文教育体系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把握语文教育实践环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完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保障。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语文教学与研究》剑男主编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教授的对话吧。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剑男任翔老师好,很荣幸你能接受我们杂志的访谈。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即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我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切入,如不介意,请你先简要谈谈我们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好吗?

任翔好的。我国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已近二十年,在教育理念、课标研制、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教学活动以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施新的高考改革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如何才能更好地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先导

剑男我看到任老师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尤其是树立学以致用的语用观。事实上,在语文教育观的认识上,确实有着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只有回到语言才是回到语文的本体,任老师这一观点可谓击中语文教育的要害,能否详细给我们谈谈语用观。

任翔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先导。语文教育本质上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人与世界的联系纽带,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世界本质上是人化的世界,也即语言的世界。假如没有语言,就无法与世界发生任何“人”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维系着人的存在。可见,语言是人生存的根基。语言使得“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一切——技能、经验、精神和思想。语言也是人的精神构成物,语言同人的生命的成长、人性的完善相伴始终,成为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人类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文化,履行着某种文化承诺,人的精神世界与语言世界同生共长。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语文教育应树立学以致用的语用观。

剑男任老师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那么语用观形成的基础、语用观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历史依据是什么呢?我想我们的读者也很希望听到来自我们语文教育专家对这一问题正本清源的认识。

任翔好的。我根据近些年课题研究及教学体会,简要谈一下语用观的形成基础、基本内涵和历史依据。

1

语用观形成的基础

自20世纪初语文学科分化以来,对“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有过诸多不同的阐释。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第一,语文是语言文字;第二,语文是语言文章;第三,语文是语言文学;第四,语文是语言文化。从这些观点可见,对语文的这些不同认识,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的阐释视角。从语文形式上看,语文是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学。因为文章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语言形式,语言文字是文章构成的基本要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构成品,语言文字也是文学文本构成的基本元素。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文章的构成元素,也不会有文学文本的存在。从语文内容上看,语文是语言文化。人类的生存文化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语言文化也是一种生存文化。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语言文化,也即语言文化构成和存在的本体是语言文字。因此,无论是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都是把语言文字作为自身构成的基本元素,各类文本样式都是语言文字构成的不同形式和表现形态。文章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文字,文学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文字,文化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语言文字。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构成语文的本体,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也即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语用教育。理解了这一点,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在实际教学中就会避免教学目标泛化的现象。

2

语用观的基本内涵

揭示语用观的基本内涵,是进一步理解语用观的关键。语用从词源上讲,即有“使用”和“实效”的双重涵义,“语用”研究的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过程与实际效果,也即语言文字运用于实际语境中形成的交际意义。

语用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求语文教育以语用能力为要,以语用素养为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观念,从语言文字应用的角度把握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倡导语文课程的语用策略,将语言文字运用看作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力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用习得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语用观是工具观思想的发展。工具观把语言文字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工具,认为语文这个工具可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而语用观一方面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另一方面则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悟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趣。语文工具观的倡导者——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论述过语用的观点:“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对语用观的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因此,语文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技能是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后天习得的能力都需要训练。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和交流思想的技能,也要靠训练。语言文字如同一种工具,拥有它,并不说明就有运用能力,掌握运用它的技能,把它用于实践,才算真正的拥有。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扎扎实实地学会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于掌握字、词、句、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要加强口头语用训练和笔头语用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语用水平,从而获得融入生活的基本能力。

3

语用观的历史依据

语文教育语用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传统教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语用教育。《周易·系辞》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应深入领悟,学以致用。孔子在重视语用主体的道德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语用能力。他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看重言语交际能力,这可从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可见一斑。孔子善为说辞,却自谦“我于辞命,则不能也”,他的“言语”“诗教”“雅言”是以交际能力为目标。孔子重视根据不同交际对象选择表达形式,这在《论语》中比比皆是。他认为言语交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察言而观色”。

又如《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唐代韩愈的“强学力行”,宋代杨时的“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明代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颜元的“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问”。这些传统语用思想是现代语用教育的理论源泉。传统教育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人对自身道德的体认和践行,这种德的养成实则是语言文字的熏陶和语用的体悟过程,因而有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观念。语用观一方面强调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体悟丰富的人文思想,达至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语文教育要树立语用观的根本缘由。

二、加强语文教育体系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

让语文回归语言本位,树立正确的语用观旨涉语文本质的认识。这也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任老师你认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该落实在什么地方?

任翔语文教育体系化建设。1980年,叶圣陶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如果大家认为我的看法大致不错,是否可以把我所说的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调查、研究、设计、试验各方面花它两三年的工夫,给语文教学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来。”

近些年,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他们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看,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度、广度、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语文教育面临着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更需要对语文教育进行综合改革,以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突破。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以语用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各学段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分阶段、渐进式地把语文课程内容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语文教育体系化建设当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解决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问题的关键。

剑男任老师深入浅出,我也非常认同任老师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回答叶圣陶先生的问题,而且从内部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清晰的梳理。但如果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说,我们该怎样落实这个体系化建设呢?

任翔具体操作是一个方法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拎出它的主线的,给合语文教育现状,我觉得应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纵向上,各学段语文能力有机衔接

要解决当前各学段语文教育脱节问题,必须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研制目标清晰的语文能力训练层级。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知,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15岁之后人的记忆力逐步下降,理解力则逐渐上升。据此,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感知、领悟、表达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各学段的语文能力层级设计,只有建立在语言发展基础之上,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形成衔接有序、科学合理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体系。

2

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相互贯通

语文教育环节建设要科学、合理、有序,科学化应是语文课程建设的着力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师培养、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语文考试与评价实施的依据。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与评价之间要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评价内容要依据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则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使教学与评价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3

搭建中小学语文教育交流平台

为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之间及时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谐,教育决策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以及教育实践部门之间要创建语文教育协同机制,借鉴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从行政机制和管理机制入手,在制度、机制、组织、资源、责任等层面进行规范,使具有对象丰富性、任务复杂性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式保持一致,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语文教育交流平台,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在重要观念上达成共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能及时转化为实践应用成果,并实现成果共享。

三、把握语文教育实践环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

剑男学段衔接、各环节的贯通、交流平台的搭建,任老师简短的几段话就把语文教育体系化建设的举措勾勒得清清楚楚,也让我受益匪浅。接下来,能否请任老师谈谈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又是什么?

任翔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语用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统筹,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内容,使其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密衔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体系。整合语文教育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打通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师培养、语文教学活动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

剑男任老师意思是要理顺语文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

任翔是的。其关键就是把握语文教育实践环节。具体来说,它也包括三个层面。

1

健全中小学语文教材体系

语文教材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语文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有序安排学习内容,合理设定能力层级,科学制定训练方法,形成理念明确、目标清晰、内容具体、能力分级、训练分步、适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体系。同时,要组建高水平语文教材编写团队,逐步完善语文教材的编写、审查、发行、应用、评价及反馈制度,全面提升语文教材质量。

一是整体设计语文教材编写体系。语文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科学安排教材内容,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在总体构架上,纵横交错,整体推进。纵向上,听、说、读、写的能力阶梯式上升,各项能力层级依照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设定,各学段之间有机衔接。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用素养,各学段目标根据能力层级设定,且各项能力层级之间应相互衔接。例如,写字能力可分为正确书写、独立书写、硬笔书写、软笔书写及快速书写五项能力层;听说能力也即口语交际能力分为正音、表达、交流、演讲和论辩五项能力层;阅读能力分为认读、领悟、解读、鉴赏及评价五项能力层;习作能力分为写话、用词、构段、谋篇及立意五项能力层,这五项能力层级之间相互关联,逐级提升,训练目标清晰可见。横向上,听、说、读、写四个板块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在内容编排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各项内容形成序列,以体现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提升的科学性。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开展贯穿教材编写的始终,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语用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滋养。

二是科学安排各项选文比例。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并兼顾古今中外。“文”美,即选文语言要准确、规范,合乎汉语言的表达方式;“质”美,即选文价值取向要正确,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看,小学语文教材可多选儿童文学,初中语文教材可多选少年文学,高中语文教材可多选青年文学,以逐步提升选文的长度、广度与深度。并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合理编写设置“文”“白”比例及中、外选文比例。此外,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依照学段科学研制必读书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为建设阅读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教材编审制度。语文教材编写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教材编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要组建高水平的专业编写团队,吸收政治立场坚定、专业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熟悉语文教材的学科专家、语言文学专家、优秀教研员及一线骨干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在具体编写上,实行主编负责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编写流程,以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此外,要健全教材审查、发行、使用等制度,特别是要形成教材跟踪调查的评价与反馈制度。教材修订既要保持基本内容的稳定又要注重吸收新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使教材在修订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2

探索语文教师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将语文教师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切实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科学设置语文教师培养培训的课程结构,强化专业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语文教师的职业标准,形成科学的选拔、培养和培训的机制,增强语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魅力,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

一是切实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为专业发展练好基本功。为此,教育决策部门与研究部门要为教师提供必读书目,编写相应的教师素养读本,不断引导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提高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特别是文本解读能力、吸收新知识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为切实落实这项措施,可在选拔语文教师及其资格认证制度中增加对读写能力的考核,把阅读与写作作为必备的考查内容。

二是系统设计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师范院校要突出“师范”特色,制定语文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标准,增强对未来语文教师培养的力度,让师范院校成为培养语文教师的主阵地。为此,要系统设计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从学科层面强化语文教师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向,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向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要特别重视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养成。在基础课程里要专门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突出语文教师培养课程的针对性。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思路设置师范生的专业课程,确保师范生培养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类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系统性。通过学习,使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开阔的学科视野。此外,要设置专题研讨课,补充与丰富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让其了解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使他们在未来教学中具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能在研究与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

三是提高在职语文教师的培训质量。要合理设置职后语文教师培训课程,使语文教师培养培训课程有效衔接。要培育一批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师培训为一体的高水平语文学科基地,系统承担各学段语文教师的培训任务。教育决策部门与研究部门应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针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研制专业发展的等级标准。培训学校要清楚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要吸纳更多来自一线有经验的名师加入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教育决策部门要鼓励各地区依据本地资源,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语文名师工作室和语文学科基地为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专题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克服培训一刀切的现象。要营造网络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网络课程,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双重提升。另外,研究部门应加强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总结经验,开发课程,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培训模式,引领语文教师培训向科学化发展,以切实提升语文教师的培训质量。

3

讲究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语文教师之间紧密相连。面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在语用观指导下,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讲究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以课堂为中心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延伸,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是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语文教学活动要始终贯彻语文教育的语用观,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理解作品的情意,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学习行文运思之巧。在教学活动中,要科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中提升能力,在方法引导下,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树立基于内容教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跨学科教学,也即语文教学要打破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组成专题教学,这种教学可增加教学内容的复现率,令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语文能力不仅要在语文课程中获得,也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滋养,人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单科自闭式的,而是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促进的结果。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用素养,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根本。

二是探索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要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法生动有趣,既富有科学内涵又具有艺术魅力。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要借鉴古代语文教学经验,吸收古今一切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汉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打通课堂内外语文学习的界限。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组织、指导的课内语文活动,它不仅让学生享受得鱼之乐,也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语文课堂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用能力训练的重要基地。但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应由以课堂为中心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延伸,打破课堂内外的屏障,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去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课堂之外的万紫千红,使课外的语文学习,尤其是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要鼓励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用真实的语文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融合。

四、完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保障

剑男从教材体系到教师培养模式,再到教学策略,任老师一口气谈了那么多。我对前两个问题尤其感兴趣,据我接触,很多专家学者对语文教材的建设也颇有微词,教师培训形式主义严重,还有,受应试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偏离语用教育,可见,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接下想问的是,如何保障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任翔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我这里就教育本身来谈教育,单就语文教育改革而言,我觉得完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评价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教育决策部门与研究部门要高度重视评价工作,科学合理的建设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出台时效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航标。

剑男任老师每谈一个问题,都是既有理论阐释,也有具体的实践探索,我想如何完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也不例外。

任翔是的。没有具体的实践探索,改革就无法开展,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改革就落不到实处。这个评价体系包括理念的确定、标准的确立、以及配套的学业水平考试与语文中考高改革。

1

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语文评价必须面向每个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素养。从评价功能看,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语文课程设计,完善语文教学过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多种功能。从评价方式看,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从评价主体看,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争取家长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支持。从评价取向看,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用能力。应注意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2

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评价以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标准,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过好语文生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为标准。语文评价改革应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各方力量充分参与。教育决策部门应为语文教育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含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在新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有助于构建以语用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作为评价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专设了评价建议,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建议可先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生语文教育评价标准。

3

改革学业水平考试与语文中高考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其中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门必考科目,这一机制规范了语文在招生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考处于基础教育各种考试链的顶端,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语文高考改革要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要适当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比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节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扩大普通高中语文教育在高考中的地位,合理规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的比重。

二是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语文高考应实行功能区分。确保语文高考内容的综合程度和考核的能力层级明显高于学业水平考试,使作为常模参照的高考和作为标准参照的学业水平考试真正各司其职,互为参照,为高校招生提供考生完整的语文学习信息,实现语文高考改革和创新。

三是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考核。我国拥有丰博的中华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刻地规范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中华文化经典阅读。在中学语文学业水平考和语文中高考改革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核比重,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有效的开展。

剑男任老师从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以及各实践环节的把握再谈到评价体系的完善,全面而具体,也解开了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我代表我们杂志的广大读者谢谢任老师。

任翔谢谢您的问题。这些观点是基于我近些年全国性调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可供大家参考。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先导,加强语文教育体系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把握语文教育实践环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完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保障。只有抓住这四个方面,才能使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语文考试与评价实施之间有效贯通,也才能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衔接。从而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剑男任老师高屋建瓴,定能给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以诸多启迪。再一次感谢任老师,并希望任老师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我们杂志。

文章来源 | 本文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转载自木铎语文

本期编辑丨吴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