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金庸先生及其著作,引发我对若干阅读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8-11-16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前晚,正在抱着手机刷微信,忽然金庸先生仙逝的消息在瞬间就刷屏了。虽然我称不上是武侠迷,更称不上是金庸迷,但青少年时代,金庸先生的十几部武侠小说也全都读过,那是一段

前晚,正在抱着手机刷微信,忽然金庸先生仙逝的消息在瞬间就刷屏了。虽然我称不上是武侠迷,更称不上是金庸迷,但青少年时代,金庸先生的十几部武侠小说也全都读过,那是一段特别美好难忘的回忆。

也因为金庸先生和他的著作,引发了我对若干阅读问题的思考,今天把这些思考汇总整理写出来,算作对金庸先生的悼念和致敬。

1

青少年时期,因为家境困窘,也因为学业压力等原因,颇有一些“无从致书以观”的烦恼。很多武侠小说,都是从同学那里蹭来看,匆匆借,匆匆还,很是不解渴。

那时就有一个梦想,等有了钱,有了时间,一定要买一整套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好好看上几遍。终于上了大学,读了中文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小说,看小说也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正巧,同学买了一整套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全集》,于是终于逮着机会,可以借来慢慢看了。

但读起来的感觉却和初高中时有所不同,不能完全沉浸其中了。总会在读到某一部分,忽然觉得在逻辑事理上有一些bug,影响了阅读的愉悦感。

原来金庸先生的小说最初是报纸连载,常常要依据读者的反馈有一些临时的变动,难免会因为整体构思不足,在某些地方有一点逻辑事理不那么顺畅,但这些问题在青少年阅读时却不会特别注意到。

这样一个阅读体验的变化,让我意识到,不同的文学样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黄金时代。诗有诗的黄金时代,词有词的黄金时代。武侠小说也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而对于读者个体而言,也一定有阅读某一种文体的黄金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段,再想找机会弥补就来不及,就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同样是阅读童话,成人和儿童的感觉一定截然不同。

如果条件许可,最好不要错过那些特定的阅读某一种文体的黄金年龄,当然,也不要试图跨越这个阶段。

2

在我还是学生时,读武侠小说,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好好学习,不务正业的表现。教材中也绝不会出现武侠小说。但在新世纪之初,金庸的武侠小说被节选到了教材之中,成为课堂上大家一起学习的文本了。

再后来,还有一些地方或者学校,把诸如《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变化。

但在这个变化背后,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依然觉得读武侠小说不入流,是不务正业。学生依然要把武侠小说偷偷地藏在桌子下面看,一旦被老师发现,轻则挨上一顿批评,重则那本书就要被没收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教材中出现的名著,《课标》中规定的名著,中高考明确要考的名著,虽然家长给孩子买了放在书桌上,老师也在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导读,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这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金庸的这些小说,完全不必非要进入教材,进入推荐书目甚至必读书目,只要不禁止,自然会有学生愿意花时间去读。

反而是那些推荐的或者考试中规定要考查的所谓名著,需要我们老师多花一点时间,多琢磨一下,学生不爱读的原因是什么。是名著本身难度太大?还是与时代脱节?亦或是学生阅读时间不够……

我个人的判断是用考试去推动所谓名著阅读,去推动所谓的整本书阅读,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3

高中时,有同学极爱读武侠小说,一天一两本的速度往下看,差不多把书店的武侠小说都租了个遍。

一天,我拿过他看的一本小说,看小说的名字,没看过,再看作者,是金庸巨著。当时就觉得有一点奇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金庸先生一共就创作了这么15部武侠小说,没听说这部巨著啊,抢过来翻了翻,觉得全然不是金庸小说的味道。情节上漏洞百出,语言上也啰嗦沉闷。

后来,又看到他拿了什么金庸新著,金庸原著,甚至是全庸著的武侠小说,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是蹭名人,大约和今天拼夕夕的路数差不多。“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这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那时候,就有同学在一起争论谁的武侠小说更好,有的喜欢金庸,有的喜欢古龙,还有的喜欢梁羽生,读得再广一些的,就觉得还珠楼主写的《蜀山剑侠传》当推第一。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的争论不会有任何结果。可能因为每个人个性不同,所以喜欢的作家作品也会有所不同。但对于同一类作品而言,大家还是会有一些共识,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堪称这类作品中的顶级之作。

在选择读什么书的时候,还是要有意识选择那些同类作品中的顶级之作来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4

我们家长和老师,大多愿意让孩子读一些名著,除了为了考试,也是为了人生,这个想法没毛病。

虽然在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金庸研究课,就像《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一样,但很少有人会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成名著。总觉得武侠和四大名著比起来,和诗词歌赋比起来,似乎有一些不入流。

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六神磊磊原来是新华社的记者,后来辞了体制内的工作,专门以写公众号为生,以读金庸为主业。

他对金庸的小说实在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程度,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信手拈来。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本领,能把对热点事件的观察与思考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天衣无缝般地结合起来,谈得既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

当然,他能做到这些,不仅仅是因为金庸的作品读得特别熟,他的读书量也极大,涉猎极为广泛,他所写的读唐诗的文章也颇见功力。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生活实践,找到与自己性情相投、精神相契作家或作品,反复阅读和品味。

这位作家,这部作品,就慢慢会成为你认识社会,思考现实的有力武器,成为你的近卫军,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5

今年年初,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金庸小说英文译本出版的新闻:

今年2月,由英国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文版正式上市,不到一个月时间,在英国亚马逊上已经荣登畅销书榜单,进入第七次印刷。这是此书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虽然此前金庸已有三本小说被翻译成英文,但似乎都反响平平。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金庸的小说仿佛当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样,在华语世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之前在欧美国家却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呢?

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那些神奇的武术招式不好翻译,更因为背后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容易被理解。

而之所以这一次的翻译取得了如此的良好的效果,是因为译者做了一个精心的导读,该导读具体介绍了故事的发生背景。

除了导读,还在正文中对历史人物、事件和一些中国特有的概念做了文字注释。如什么叫“江湖”、“武林”,中国兵器与西方兵器的对比等,不仅有文字注释,甚至还有图例。这对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各种情节设定和人物命运安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西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射雕英雄传》和他们熟悉的《权力的游戏》或《魔戒》联系在一起了,认为郭靖很像《权力的游戏》中的雪诺,英国媒体也把金庸称之为“中国的托尔金”,虽然可能有一些误读,但是这却是西方读者理解金庸小说的最佳途径。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时,也一定可避免地会带上自身文化和阅读经验的烙印。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能不借助翻译直接阅读某一种语言的原著当然是最好不过,除此之外,还要对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才行。

6

由金庸小说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数量可以说不计其数,金庸先生的几乎每一部武侠小说都有被拍成过电影或电视剧的经历。甚至诸如《射雕英雄传》等代表作,会被改编成很多个不同的影视剧版本。

当年83版的《射雕英雄传》引入大陆播放时,可以说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大家每每回忆起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必定要提及这一版,把这一版奉为电视剧改编中的经典。

但之后的各个版本,无论是丝毫不差地照着原著拍摄也好,还是在原著基础上改编也好,都遭到了大量的吐槽。制片人、导演,还有演员也很委屈,他们觉得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要把片子拍好,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满意呢。

一方面,与八十年代初相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有了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因此审美要求和审美品位就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这些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他们没有弄明白一件事:影视作品虽然相对于文字来说,有其长处,更直观,更形象,但是也有其短处,那就是画面一旦定格,就失去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

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会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金庸笔下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在每个人阅读时,头脑中浮现的形象也一定各个不同,所以无论是哪个演员饰演相应的角色,一定会有读过原作的人会觉得那不是我心目中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

这正是文字的魅力,文字的描述不是完全定型的,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每个读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而这是任何影视作品,任何特技特效所不能及的东西。

因此,观看影视作品不能替代文字阅读,还是要踏踏实实读一些文字作品才好。最好的文字,能给人的头脑以最好的营养。

7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到现在,我还对这首《舟夜书所见》印象很深刻,还能很流畅地背诵下来。这是我上小学时课本里的一首诗。

不过,直到上了高中,才在偶然间知道,原来这首诗的作者查慎行是金庸的先祖。金庸称他为“初白太公”。金庸后来写封笔之作《鹿鼎记》时,全书五十回的回目都用的是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浙江海宁的查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金庸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中长大。这能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中会有那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有家长问我:“老师,我们家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其实,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如果家里面整天抽烟喝酒打麻将,孩子恐怕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

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意识到了抽烟喝酒打麻将对孩子的教育不好,已经改进了许多,也开始高度重视起教育来了。

但相当一部分人重视教育的方式有一点奇葩,他们眼睛眨都不眨地一掷千金万金地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但说让他给孩子买几本书阅读就肉疼得很。或者一下子花几百上千买来一大摞各种习题集辅导书,但让他买几本真正有价值的适合中小学生读的书就肉疼得很。

六神磊磊在一篇名为《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文章中,通过对金庸先生求学经历的回顾,论证了一个观点:“最好的学区房,其实不贵,别人也抢不了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书房。”我以为此言甚是。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请从培养你自己的阅读习惯开始,请从建设你家里的高品质的阅读空间开始。

附:

我的大学同学,现在的同事海荣老师,惊闻金庸先生辞世,作诗一首,亲手书之,以悼念金庸先生。我读后颇为感动,附于文后,供大家欣赏。

莫遣西风作怨声,

天庭此夜笑分明。

先生妙笔仙家去,

不独人间侠客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