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时间:2017-07-16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记者:周兴海、蹇鑫、代暖)2017年7月6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三下乡”队伍——“文心筑梦”志愿者服务团的同学们来到陕西省汉中市兴隆镇老红

  (记者:周兴海、蹇鑫、代暖)2017年7月6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三下乡”队伍——“文心筑梦”志愿者服务团的同学们来到陕西省汉中市兴隆镇老红军李登进老人的家,对老人进行采访,希望通过报道老人的经历将红军精神正能量传递给社会。

图片

  (图为抗战老红军李登进老人近照 摄影周兴海)

  李登进(原名李世荣)出生于1921年,现年95岁,原籍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1937年,当时年仅16岁的李登进在陕西省石泉县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拉去当兵,被分配到国民党第36军2师2团重机枪连,在陕西黄河沿岸驻防。1942年为防止日军过河,在永济县与日军作战20余天。1949年加入解放军,后参加解放大西北、解放大西南两场解放战役。老人共拥有10枚勋章,其中包括第二淮海战役军功章、建国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国家颁发的功章与纪念章。

图片

  (图为国家颁发给李登进老人的军功章 摄影周兴海)

  7月6日下午4时,志愿者到达李登进老人的住处,李登进老人一家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经过允许后,我们在老人的房间对他进行了采访。

  老人的房间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抗战英雄”四个大字,署名是陕西抗战老兵营。“这是2015年陕西抗战老兵营第一次来探访老人的时候赠与老人的”,老人的孙媳妇跟我们说,“陕西抗战老兵营的同志经常来看望老人”。老人的房间只有一张床、一部空调。床头柜上面放着老人的照片、致敬抗战老兵的大幅海报和一张写着“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奖状,床的右边堆着一些袋子,袋子里面存放着一些老人的衣物和勋章。

图片

  (图为李登进老人、志愿者指导老师与党旗、“民族英雄”牌匾合影 摄影周兴海)

图片

  (图为老人房间内左侧的床头柜 摄影周兴海)

  老人视这些东西如珍宝,满满一个房间基本上都是关于抗战的纪念品,小到一个布袋子,大到一个牌匾,整个房间充满了老人对抗战经历的怀念。

  老人最注重的是社会对于他的认可,老人说:“当年上战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就怕得不到认可”,老人的孙女补充说:“这种认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他老人家的荣誉与尊严。”

图片

  (图为李登进老人拿着奖章为志愿者讲述抗战故事 摄影/周兴海)

  李登进老人身上有多处负伤,除了脑袋上一个明显的伤痕外,身上还有多处刺伤与子弹的划伤。“当年打仗的时候从来不怕负伤,记得有一次炮弹炸在我不远处,弹片把我炸伤了,住了七天院又回战场去,红军精神支撑着我不知道打了多少战役,当初我们新四军一个军打国民党一个半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李登进老人说到这儿露出了骄傲的神情,紧接着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抗战故事,“我解放了四川,跟着党去了贵州还立了二等功”,老人退伍后,选择回到兴隆镇,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老人是家里的大英雄,他的后代们也都以他为学习的楷模,老人的曾孙女现在还在上幼儿园,当志愿者问她曾祖父身上有哪些红军精神值得学习时,小女孩害羞的不说话,她母亲在一旁引导她说“是不是坚强和勇敢呐?”小女孩点了点头,“那你应该怎么做呢?”她母亲问道,小女孩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吃苦耐劳”,说完,她开心的笑了起来。

  战争虽已逝去,但抗战精神永存,历史的硝烟消散在时间的长河,我们在宣扬红色精神的路上走得无比坚定,尽管那些抗战老兵们早已白发苍苍,但是这段历史与精神永远不会被遗忘,还有很多像李登进老人一样的老前辈们,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和平贡献出了一切,“七七事变”纪念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勇敢的先烈们,感谢他们用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